当前位置 : 首页 > 扶持政策 > fun88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解读

fun88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解读

 


摘要:“十三五”规划是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规划》指出,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规划是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规划》指出,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关注点】

  构筑区域创新新高地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规划摘登·

  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解读·

  《规划》从创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立有利于人才激励和集聚的机制、高校院所源头创新机制、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有利于创新投入的财税金融制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到2020年,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


  【关注点】

  健全转型发展新体制

  ——构建发展新体制,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规划摘登·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调转促”的体制机制。


  ·解读·

  《规划》对构建发展新体制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综合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等七个方面作了具体部署。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等重大改革试点,努力形成安徽改革新成果。加快构建有利于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调转促”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省在沪深港交易所上市公司达到200家。


  【关注点】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规划摘登·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制造强省基本确立,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带动农业生产力提升,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解读·

  适应新常态必须培育新动能,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在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方面,提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建设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进后续批次基地建设,力争更多优势领域进入国家试点。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化改造,实施工业强基计划,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为抓手,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打造合芜蚌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军民融合重点基地,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农业三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等。在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方面,《规划》提出包括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等。 “十三五”要实施创业创新、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智慧能源、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互联网+”行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关注点】

  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规划摘登·

  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解读·

  包括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现代水利建设等三个方面。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引江济淮、商合杭及合安九高铁、芜宣机场、特高压电网等重大项目。到2020年,建成广覆盖的基础运输网、高品质的快速运输网、专业化的货物运输网和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关注点】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形成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规划摘登·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彰显特色,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保持率先、持续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补上短板、增强后劲,在继续推进已有区域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解读·

  在继续推进已有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抓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型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推进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发展平台建设。把皖江示范区打造成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新支撑带,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皖西地区发展。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全省核心增长极。着力把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全省重要增长极。引导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资源型城市主城区与工矿区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到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8%,县域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


  【关注点】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规划摘登·

  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

 
 
   ·解读·

  《规划》从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建立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达到180亿美元,累计对外实际投资达到100亿美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摘登·

  坚持城乡统筹理念,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思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和新型城市,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

 
 
  ·亮点直击·

  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三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大力实施“一融双新”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打造一批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加强城市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换。协调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80%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庄。


  ·链接·

  我省2014年12月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以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6个市全部出台了居住证管理规定,全部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文件。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并轨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关键词】

  绿色江淮

  ·规划摘登·

  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亮点直击·

  《规划》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作出阐释。着力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项行动计划,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绿色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矿,强化生态文明“一条红线”和“四大制度”建设。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过94.6%,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力大幅度提升。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新安江保持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淘汰燃煤小锅炉5803台、黄标车和老旧车52万辆,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脱硫脱硝实现全覆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增耕地110.9万亩,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949.2万亩,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关键词】

  脱贫攻坚战

  ·规划摘登·

  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亮点直击·

  《规划》提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共争取中央各类专项扶贫资金70.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50亿元,各市县财政投入12.3亿元,开展“扶贫日”活动认领项目7.9亿元,认捐4300万元。


  【关键词】

  民生工程

  ·规划摘登·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亮点直击·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构建质量优先、确保公平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健康安徽,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三类统筹”,即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2年,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5张。


  ·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精心实施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投入3051.7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5000多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4.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27.9万人,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396.6万人、436.6万人、1734.9万人、528.9万人和49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96%提高到101.7%。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15万套。


  【关键词】

  社会治理

  ·规划摘登·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共安全体系。


  ·亮点直击·

  《规划》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安全发展等两个方面作出阐释。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到2020年,努力实现事故总量继续下降,死亡人数继续减少,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链接·

  近年来,我省织密织牢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网络。截至2015年,全省1653个乡级单位、9781个重点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五覆盖”;全省178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五落实五到位”。


  ·专家声音·

  我省在强化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个“突出”。要突出龙头高新企业的作用。在国内领先企业带动下,把过去的“追赶”转化成未来的“引领”。同时要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合肥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外围还有合芜蚌试验区,要敢于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装备在合肥布局,抢占科技战略前沿。要突出转化的作用。实现孵化向熟化的转变,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要突出“四众”作用。用好“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多途径、多样化地使得创业成果尽快落地,进而实现产业化。要突出改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要积极面向实体经济做好融资服务,积极推广使用“税融通”等金融创新产品。 ——省政府参事程必定针对我省产业实际,前瞻未来产业愿景,构建安徽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坚持一手抓壮大增量,一手抓调整存量;一手抓补齐短板,一手抓融合发展。壮大增量,就是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安徽产业新优势;调整存量,就是要推动建材、汽车、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强省战略,展示我省传统产业的雄风;补齐短板,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我省产业的短板,也是我省未来的潜力所在;融合发展,就是要以“互联网+”为基本路径依赖,积极推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与产业处处长 王尚改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跟东南沿海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省内看,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局面。发展民营经济要因地制宜,皖北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皖南则要在现有基础上,走精细化路线,打好高端牌。面对区域差异,我省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要注重南北融合,取长补短。强化帮扶机制,政府要选好项目,引导人力资源向南、向东转移,把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北、向西转移。此外,还要强化人才培训和交流。——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万伦来

  目前我省户籍人口城镇化只有常住人口城镇化的一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占城市人口一半的农民工“被城镇化”,这些人“一脚在城里,一脚在城外”,家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职业不稳定,住无定所。由于他们的户口不在城市,也就不能享受到城市人的社保、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待遇。“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一致。要想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和放心离开农村的问题。一方面,要实现人口从乡村到城镇迁移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职业身份转换同步推进,让迁移到城市的农民能够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充分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确认农民的承包地和农民宅基地的财产权,构建农民带着土地财产进城机制,允许农民在进城后保留承包地和农民宅基地的处置权,让农民离开得放心。——省社科院研究员 张谋贵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 “十三五”时期我省脱贫攻坚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要以精准扶贫为导向。把“精准”二字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要以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为抓手。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实施光伏、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要以完善机制为保障。压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任务分解,完善推进机制,突出“一票否决”的督导考核,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上下同心促攻坚的良好局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 张延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省生态资源富集,绿色发展基础良好,经多年努力,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草案提出的“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的要求,围绕空间格局、产业体系、资源利用、生态安全、社会风尚等关键问题,重点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推进绿色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发展构筑“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绿色动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20年,绿色发展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山川环境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徽,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省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研究处处长 凌宏彬

上一篇